查看原文
其他

回望经典|恩格斯城市哲学思想探析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2期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栏目

恩格斯城市哲学思想探析

计彤





作者简介:计彤,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人员

摘要

城市是人类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的物质空间载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从未缺场。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工人阶级生存状况及其历史命运的思考中,形成了城市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新范式,并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以生产方式为出发点,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城市观的基本维度,批判工业化城市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破坏,积极探索并投身实践,寻求解决工人阶级城市生存问题的根本路径,为未来工业化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历史唯物主义城市观的基本内涵,挖掘恩格斯的城市哲学思想,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城市观的发展脉络,寻找解决工业化城市问题的理论工具,也是对恩格斯伟大思想的当代回应。

关键词: 恩格斯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城市观;工业化城市;人与自然    

文章摘编

2020年是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诞辰200年。恩格斯的一生辗转于19世纪的欧洲城市,是最具革命性的市民。考察欧洲新兴阶级的城市生存状况,思索其未来,成为恩格斯与马克思一生共同的伟大事业。虽然在恩格斯与马克思浩瀚的著作中并没有以城市为主题的独立篇章,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中,城市(新兴工业化)始终在场,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独一无二的空间载体与言说背景。城市空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从未缺场,“他的长期合作者和伙伴费雷德里克·恩格斯对地点却有着深刻的理解”,恩格斯思想的轨迹贯穿着以城市为主线的空间场域,以城市空间展现工业革命以来人地关系的基本矛盾。伴随着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城市成为现代文明的主要空间载体。“城市是人类的工具”, 学术界对城市及理论的认识,经历了王权城市观,宗教城市观以及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城市观;技术-经济城市观,田园-文化城市观以及社会-政治城市观等。综观各家之言,每种对城市的认识均是以“单一”要素为主要特征而形成的,恩格斯则力图以生产方式为出发点和归宿,“率先开辟历史唯物主义发现与形成的‘近路’”,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城市观。

当全球进入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困境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背景下,恩格斯的城市哲学思想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恩格斯从城市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来源。我们重温恩格斯的城市生活轨迹,可以发现许多重要的节点,这些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空间要素。恩格斯的城市生活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即恩格斯从出生到1843年的青少年时期,可谓恩格斯的前革命时期,从实践中体察时代与环境的变化,以审视的目光,反思宗教教育与环境问题;第二个时期,1843—1883年,是恩格斯与马克思相识、互信与密切合作的时期。这40年间,恩格斯从法国巴黎、德国科伦到英国曼彻斯特,与马克思一起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建与实践活动;第三个时期,1883—1895年,恩格斯回到英国伦敦,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完成了《自然辩证法》等主要的哲学论著,并积极地建立了第二共产国际。这些均构成了恩格斯城市生活的基本路径。

01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城市观的一般逻辑

(一) 新兴工业化城市的空间主体

(二) 新兴工业化城市的空间生产

(三) 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空间需要

02恩格斯对工业化城市的批判与反思

(一) 对工业化城市空间污染的批判

(二) 对工业化城市主体生存状况的批判

(三) 对工业化城市空间生产的批判性反思

1. 恩格斯肯定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2. 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城市是先进生产力的载体

3. 恩格斯肯定了高度城市(大城市)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03恩格斯解决工人阶级生存困境的路径选择

(一) 从消解劳动异化的角度,解决城市主体的空场问题

(二) 从消除阶级压迫的角度,解决工人阶级的精神与道德的失位问题

(三) 从消灭剥削的角度,解决工人阶级生存问题的场所依然在城市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124

联系电话:010-67391424

E-mail:xuebaosk@bjut.edu.cn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